防洪工程有哪些作用?
防洪工程,为控制、防御洪水以减免洪灾损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库等。按功能和兴建目的可分为挡、泄(排)和蓄(滞)几类。
挡水
主要是运用工程措施"挡"住洪水对保护对象的侵袭。如用河堤、湖堤防御河、湖的洪水泛滥;用海堤和挡潮闸防御海潮;用围堤保护低洼地区不受洪水侵袭等。利用具有功能的防洪工程,是最古老和最常用的措施。用挡的办法防御洪水,将改变洪水自然宣泄和调蓄的条件,一般将抬高天然洪水位。有些河、湖洪水位变幅较大,且由于泥沙淤积等自然演变和人类开发利用洪泛区等活动的影响,洪水位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一般堤线都较长、筑堤材料和地基选择余地较小、结构不能太复杂,堤身不宜太高。因此,用挡的办法防御洪水在技术经济上受到一定限制。
泄洪
主要是增加能力。常用的措施有修筑河堤、整治河道(如扩大河槽、裁弯取直)、开辟分洪道等,是平原地区河道较为广泛采用的措施。扩大河槽、河道裁弯取直都能降低洪水位,增大本河段的泄洪能力;河道裁弯取直还可以缩短航程,有的还能缓解弯顶淘刷和崩岸对堤防的威胁。但这些措施将增加其下游河段的洪水流量、加大防洪负担。修筑河堤也有增大河道泄量的功能,将原来漫溢出去的洪水控制在堤防限制的河槽内。这一方面减少了河段的调蓄容量,另一方面抬高了洪水位,增大了水深,从而加大河道的流速和下泄流量。加高原有堤也能增大泄洪能力,但不适当的加高堤防,将增加堤防本身的风险度,增加下游防洪负担。开辟分洪道,分洪入其他河流、湖泊、洼地、海洋都能降低其下游河段的水位、洪水流量,减轻防洪负担。如分洪道绕过狭窄河段后又回归原河道,可降低狭窄河段的水位、洪水流量,减轻防洪负担,但这些措施都可能改变沿途或承泄区的环境,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以免带来新的问题。
拦蓄
主要作用是拦蓄(滞)调节洪水,削减洪峰,减轻下游防洪负担。如利用水库、分洪区(含改造利用湖、洼、淀等)工程等。水库除可起防洪作用外,还能蓄水调节径流,利用水资源,发挥综合效益,成为近代河流开发中普遍采取的措施。但修水库投资大,还要淹没大量土地,迁移人口,有些地方还淹没矿藏,带来损失。开辟分洪区,分蓄(滞)河道超额洪水,一般都是利用人口较少的地区,也是很多河流防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区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可起蓄水保土作用,遇一般暴雨,对拦减当地的洪水有一定效果。
一条河流或一个地区的防洪任务,通常由多种措施相结合构成的工程系统来承担。工程的布局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洪水、泥沙特性,社会经济,洪灾情况,本着除害与兴利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统筹兼顾,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等原则,统一规划。一般是在上中游干支流山谷区修建水库拦蓄洪水,调节径流;山丘地区广泛开展水土保持,蓄水保土,发展农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修筑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并因地制宜修建分蓄(滞)洪工程,以达到减免洪灾的目的。
建设特点
与其他工程建设相比,防洪工程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1、防洪工程建设涉及面较广,具有系统性和社会性。如一条防洪圩堤的建设,不仅是某个地方的事,而是涉及邻近几个乡镇甚至数县的事。对于大江大河的防洪工程建设,通常要由省(区、州)际之间协作完成。因此,防洪工程建设既是系统性工程,又是社会性工程。
2、防洪工程的效益主要不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在防洪减灾的过程中产生效益,也就是以减少洪灾机会、降低洪灾程度、减少洪灾损失或改变洪灾损失的负担方式以及安定民生为效益。
3、由于洪灾损失受洪水随机性的影响,导致防洪减灾效益具有不确定性。洪水出现的特点,虽有统计方面的规律,但年际变化大,洪水造成的损失年际变化更大。一般年份不发生洪灾或灾害很小,一旦出现大洪水,损失就很大。
4、防洪工程在安定社会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防洪工程建设具有社会性,工程建成后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而这种社会效益难以用货币的方式全面地衡量或核算。防洪工程这种效益机制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其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的责任机制也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