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的种类与用途
羽毛是禽类表皮细胞衍生的角质化产物。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另外,羽毛经加工后可制作成羽毛球、羽毛笔、羽毛粉等物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羽毛的种类
正羽:分布于体表、翼、尾,包括被覆体外的大型羽片(廓羽)以及在翅和尾部着生的飞羽和尾羽。飞羽和尾羽的数目是恒定的。羽轴端为羽根,深植于皮肤中。羽轴两侧斜生许多并行的羽枝,各羽枝两侧更分出排列整齐的羽小枝。羽枝远侧的1列羽小枝具有许多羽纤枝,其尖端有细钩,与羽枝近侧的羽小枝连接,组成扁平而有弹性的羽片,以扇动空气和保护身体。
绒羽:密生在正羽下面,羽支细长成丝状,着生于羽根的顶端。羽小支短,顶部簇生细丝状羽枝,羽小枝上无钩不具羽纤支或细钩,不能连成羽片,因此羽支蓬松成绒形。水禽绒羽比较发达,鸭绒就是这种羽毛。雏鸟破壳后体表所覆的绒羽叫雏绒羽,在早成雏中发达,而晚成雏中稀疏,甚至全无。雏绒羽完全不具羽小钩。
半绒羽:介于绒羽与正羽之间的一种羽毛,具正羽的结构但缺乏羽小钩和凸缘,因此像绒羽一样蓬松。一般分布于正羽之下。
纤羽:亦称“毛羽”,散在正羽及绒羽之间,只具一细长羽干,毛发状,顶端有少许羽枝及羽小枝。毛羽的基本功能是触觉。羽轴细长,杂在正羽和绒羽之中。羽支和羽小支数目很少或者没有,是一种退化了的正羽。纤羽又称毛状羽,着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与绒羽之间。
粉䎃:一种特化的绒羽,终生生长而不脱换,端部的羽枝和羽小枝不断破碎为粉状颗粒,有助于清除正羽上的污物或使羽毛防水。鹭类的粉䎃发达,在胸腹及胁部成斑块分布。鹰和鹦鹉的粉[羽冉]分布于全身。通常缺乏尾脂腺的鸟类多有发达的粉䎃。
羽毛的用途
正羽是制作羽扇的材料;有些禽类,如野雉和孔雀等的尾羽鲜艳多彩,常用作头冠的饰品。绒羽纤细、柔韧、保暖,是制做枕、被和衣服的良好垫料,尤以鹅绒和鸭绒为佳。
羽毛球
14-15世纪时的日本,当时的球拍为木质,球是樱桃核插上羽毛做成。这种游戏时兴的时间不长便消失了。18世纪时,印度的蒲那城,出现类似今日羽毛球活动的游戏,以绒线编织成球形,上插羽毛,人手持木拍,隔网将球在空中来回对击。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7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顿镇有一位叫鲍弗特的公爵,在庄园里进行了一次“蒲那游戏”的表演。因这项活动极富趣味性,很快就风行开来。此后,这种室内游戏迅速传遍英国,“伯明顿”(Badminton)即成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
羽毛笔
从中世纪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厂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几乎所有的文字著作(如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医学、商业及管理学)无不是依靠这种造价低廉的羽毛笔来完成的。然而第一支羽毛笔的由来和出现时期却无从查考。
最早记录羽毛笔的资料是在意大利罗维那市的圣维淘(SanVitale)教堂发现的。这里有一件镶嵌工艺品被认为是公元前547年5月17日此教堂落成时完成的,其中展示了圣蒙修(SLMatthew)在桌旁写《福音》时用了羽毛笔和芦苇笔的情景。羽毛笔比以前的笔有了许多可取之处,它有弹性,持久耐用,能削出更细的笔尖,更易流传。所以丝毫不用惊讶的是,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后来2000多年占主导地位的书写工具。羽毛翎管经过去脂处理以后,把端面削成斜尖形醮上墨汁进行书写,效果比芦管笔好得多。羽毛笔由于外形美观,书写时显得风度潇洒。因此它在欧洲各国风行一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欧洲许多经典著作中都留下了羽毛笔的不朽墨迹。
羽毛粉
羽毛粉由各种家禽屠宰后的羽毛以及不适于作羽绒制品的原料制成。一只家禽可产羽毛0.2㎏左右,中国羽毛资源每年有几十万吨,如1993年资源量可达79.56万吨,居其他动物性饲料资源之冠,但饲用羽毛粉的产量却很低,绝大部分没有利用而白白浪费,十分可惜。
羽毛画
民间艺术。利用禽鸟天然色泽的羽毛,采用平贴、浮雕贴、立体贴等工艺手法拼贴而成的工艺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羽毛贴画,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现形式,且杂以彩绘;到了汉代的羽毛贴画绢,做工比较细致,色彩比较鲜明,有了一定的布局与格调。在长沙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中,就已有羽毛装饰品并得以印证;而到了唐代的立女屏风,才使其成为一个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独立品种。直至清代点翠松竹座屏的出现,羽毛画的表现形式,内容以及粘贴技艺都达到了至善尽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