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托育机构?托育机构该做什么?
0-3岁是感官发展的关键时期,宝宝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的,很多从事婴幼儿教育行业的人往往把婴幼儿视为不成熟的儿童,采用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对于花在照料和过度时间的“非教育”时间往往不甚重视,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保育和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婴幼儿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保育是各级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儿童头三年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建立持续而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与大脑研究的结果吻合。教育发轫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关系最终来源于保育活动。
而托育机构就是为家长提供代为收托养育宝宝的服务,经有关部门登记、卫生健康部门备案,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的机构。既然如此作为托育机构该怎样去引导教育婴幼儿呢?
1、课程
托育机构的基础就是宝宝的课程。课程的安排要适合婴幼儿,应该是一种学习与发展计划,包括所有各种活动,着重于中心式或者家庭式的成人与婴幼儿的接触与关系。照料者要温暖而体贴地回应并尊重每个儿童的需要,这样有利于促进依恋关系的建立,课程体现的是尊重和回应原则,这种关系体现在刻意计划和自然发生的活动、经历以及事件中。从而刺激和引导婴幼儿培养这样的意识。
在实施婴幼儿的课程中,托育教师、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掌握儿童正常发展、非正常发展、个体差异性等方面的知识。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有良好的观察技能,这样才能时刻回应婴幼儿的需求。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思考观察到的现象,评估每个儿童的需求,并且为个体和小组设计适宜的环境和活动。老师还必须具有对创设的环境以及体验进行灵活的调整,以适应所有的儿童,包括生理、心理或者情绪上存在障碍的儿童。
2、刺激不等同于教育
的确对于婴幼儿而言外界事物的刺激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开始,但刺激和教育并不同,只是一昧的刺激并无法让婴幼儿学到什么相反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巴甫洛夫的狗这个实验,不要让婴幼儿将外界刺激的学习机会演变成本能无知觉的驱动。所以托育机构的老师,要负责在婴幼儿接受到刺激后告诉他们造成这样的刺激的因果联系,要引导婴幼儿去思考这背后的关系,培养他们思考和联想的能力。
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还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点教师也是要注意的。因为婴幼儿真正需要的是照料者的精心呵护,而不仅仅是丰富的外在刺激。当教师一对五个或者六个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刺激过多而不是相反,各种声音和光包围着他们。因此,为了满足个体婴幼儿的需要,对于某些婴幼儿来说,婴幼儿教育应该减少而不是增加感官刺激,即感官输入,因为这种环境本身已经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感官刺激了。
3、日常照料也是课程之一
一般的教育课程会将焦点集中在心智水平的教育上,但对于婴幼儿来说这是非常不适合的。婴幼儿还处于需要学习如何和人建立依恋关系的程度,是无法将智力需求和其他需求区分开来的。通过细致入微的照料互动,婴幼儿与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当婴幼儿能获得同一个照料者连续一致的照料的时候,他们会逐渐认识提供照料的这个人。个体终身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就是在婴幼儿照料期间可以培养来的,平时的和照料者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的途径。
4、培养婴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同第二点提到的刺激不等同于教育,婴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刺激,而照料者(老师或是家长)则需要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但不要干涉,即便婴幼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也是在他们自己思考后做出的选择,这个时候照料者同样也要用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