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就未来,创业成就财富
  • 1
  • 2
  • 3
当前位置: 开心创业网 > 创业点子

批发市场的情况怎么样

开心创业网发布日期:2022-03-25浏览:1256

  随着人世以来中国市场竞争的不断规范,一部分生产企业和零售商的规模得到了扩大并介入批发业务,使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直接构建起了交易渠道,部分业态或业种出现直接销售渠道或直接采购源头货,缩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但是,面对中国大多数中小生产企业和零售业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在多数产品短缺的地方,对批发商渠道依赖性依然很强。



  主要表现


  一是对商品合理流通的集散功能和商品需求信息的传递功能不可替代,几乎所有的批发企业都将信息传递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批发业拥有的对促进上游生产环节产品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下游零售业经营品种结构调整的功能与作用是其他任何环节所不能替代的;二是对中小零售商提供低成本、齐全商品和配送服务的支持作用不可替代;三是对生产、现代物流或配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吸纳就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替代。


  商品交易市场来看


  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其较多品种、较低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应合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深受中小批发企业的欢迎,像以小商品闻名的义乌,到2005年,在义乌商品交易市场从事批发交易的人员超过50万人,带动义乌市小商品制造业2万多家,带动义乌周边地区小商品制造企业4万多家,带动产业就业100余万人,不仅体现出有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场与小商品制造企业互动,也充分体现了流通带动产业等经济发展的活力。



  有集散功能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以其拥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承担着市场信息反馈、价格发现、商品展示、采购配送、技术研发、国内外贸易等诸多功能,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商品交易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不仅带动了市场经济中各种现代经营方式和多样化的流通组织的发展,而且结合中国转轨时期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要求,培养了一大批批发商业职业经理人和懂市场经济运行的专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正积极实践和探索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特征的新型流通方式,同时,正在为树立民族产业品牌创造条件。


  当然,尽管批发商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替代,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问题。现批发商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批发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批发交易方面,多数批发业仍沿袭传统高成本的交易方式,交易供求信息反馈滞后,市场预测利用率低;批发交易运营管理方面,对现代营销技术应用滞后,缺乏现代批发商业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少统一的产业链规划布局;批发商业在流通经济中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误认为所有的批发环节都是导致流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进而出现重零售、轻批发的现象。


  批发市场的不足


  批发商业作为流通部门内部分工深化的产物,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批发商业萎缩,非国有批发商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规范,严重削弱批发商业“大批量、低成本”的经济优势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造成流通不畅,资金周转缓慢,流通费用上升,流通效率低下的局面。从而降低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应积极借鉴和探索创新批发商业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批发商业向现代批发商业的转变,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不适应性


  批发业经过改革后的重组,已形成国有批发企业和非国有批发企业、商业批发商和制造批发商、批发机构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从而在根本上扭转了商品批发渠道单一化的局面,实现了当初“搞活流通”的改革初衷。但是,由于中国尚处于新体制形成的初期,传统的批发业对于新体制的建立尚未完全适应,整个批发体系仍处于转变之中,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发展滞后


  批零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批发商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供求,在商品流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只要存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只要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之间存在着各种结构性矛盾,批发商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必要性也就越突出。中国现专职批发商数量的减少和在批发业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专职批发商的过剩。



  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批发业的密度和分布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据统计,中国的每千家零售店拥有批发店的数目远远低于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每10平方公里拥有批发店数虽高于人口密度大大小于中国的美国,但远低于日本,还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因此,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中国的批发商不是多余,而是不足。问题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现代批发业,而中国的批发商大多还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由此造成批发商过剩的假象。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必将成为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规模过小


  批发贸易本身就是指商品的批量销售,因此要求批发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实行规模经营。但是由于批发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被重新分割,原有的专职批发商规模缩小,而大量分散的、兼营的、贩运式的批发经营也难以形成规模。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


  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过小的经营规模使中国的批发企业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批发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制约了批发业的发展。



  效率低下


  现代化的专职批发商的缺乏,必然导致大量非专职批发交易的发生,而多头分散的批发经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通过批发交易的集约化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造成流通效率的低下,流通费用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不经济性。按理说,生产企业自销和零售企业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货,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但事实上,生产企业为此往往需设置自己的销售机构,而零售企业也必须设置自己的采购机构,从而使批发机构重复设置,不仅没有减少流通环节,反而却呈增加的趋势,反映出中国批发体系的功能不全和效率低下。


  秩序混乱


  由于批发业的发展滞后,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避开批发商直接交易,造成多头插手、百家经商的局面,这就必然促使偶然性、随意性的交易活动蔓延,给市场供求关系带来混乱。特别是大量的批发交易通过各种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而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自发性,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和管理,市场交易秩序混乱的状况十分严重。许多人正是利用这种市场的物流、信息不畅的特点,依靠随意性很强的不规范交易行为来获取利益。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小商品市场在制度、管理上的不健全大量地造假、售假,使之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通道,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用户留言(如果您对该项目感兴趣,请留言立即获得最新加盟资料!)
利润项目推荐